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

十段均衡器配置推荐

谷歌了很多配置,也参考个人要求的出了这样的配置。我用的是Sennheiser PX80,低音勉强,高音相对好些。
按个人喜好,偏爱高低音同时加强。单纯重低音听久了总有想吐的感觉。

个人总结,均衡器配置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则:
    1.曲线要平滑。由均衡器得出频谱过滤器的是一条曲线,而非离散的点。如果其中突变较大,人耳会感觉比较刺。当然,追求特殊音效的也可以打破这个规则。很多智能的均衡器会自动调剂曲线斜率。
    2.上下调节范围不宜过大。软件是足够强大的,但实际的硬件却未必。增幅达到一定程度难免会破音。从另一方面将,对比过大对耳朵也不好嘛。
    3.无论你对哪一段频率有偏好,中间一般都是要衰减的,尤其是100~400这个区间内。具体不同自己体会。
    4.1khz最好保持不变。人耳对这段比较敏感,过分提升会导致听觉疲劳。(说是这么说,3khz也是敏感的,提升了没啥感觉,还可以增加金属感)
    5.除此外选择喜欢的频段将其提升,不喜欢的就弱化即可。

从网上搜罗的小TIPS如下:
  1、60Hz这一段提升能给音乐强有力的感觉。过分提升会使音乐混浊不清,特别是低频响应差和低频过重的音响。    
 2、170Hz这段是音乐的 低频结构,它们包含了节奏部分的基础音。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,过度提升会发出隆隆声。衰减这两段会使 声音单薄。     
3、310Hz—3KHz这三段它们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低频谐波,如果提升过多会使声音像电话里的声音。如把600Hz和1KHz过提升会,会 使声音像喇叭的声音。如把3KHz提升会掩蔽说话的识别音,即口齿 不清,并使唇音“mbv”难以分辨。 如把1KHz 和3KHz过分提升会使声音具有金属感。由于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,通常不调节这一段,过分提升这一段会有听觉疲劳。    
 4、6KHz这段是调节临场感的主 要频段。提升6KHz提升6-7dB就像音量提高3dB,并且觉得和声源近了,反之音量降低离声源远。     
5、剩下的12KHz 14KHz 16KHz主要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宏亮度。一般来说提升这几段使声音宏亮,但不清晰,不可能会引起齿音过重,衰减时声音变得清晰,但声音不宏亮。     
下面就是 些乐器的调节范围:           
●弦乐器:明亮度调节6KHz和12KHz,丰满度170Hz和310Hz,拨弦声1KHz和1KHz
●钢琴:低音60Hz和 170Hz,临场感3K和6K,衰减12KHz 14KHz 16KHz声音单薄反之实在。           
●低音鼓:敲击声3K,低音60Hz。
●小鼓/高音鼓/手鼓:饱满度170Hz和310Hz清脆度/临场感6K
●钹:尖锐感 6K和12K。           
手风琴/风琴:饱满度310Hz、临场感6K
●BASS:拨弦声1K ,低音效果60Hz,拨弦噪声(擦弦声)3K           
●电吉它:丰满度170Hz和310Hz,明亮度3K
●木吉它:琴身声310Hz,清晰度/宏亮度3K和 6K,衰减12KHz 14KHz 16KHz声音单薄反之实在。           
●小号:丰满度170Hz和310Hz,清脆感6K      
下面是一些音乐的调节方法:
1、在放管弦乐或交响乐时,可把60Hz、170Hz提升一半,310Hz、600Hz提升四分之一1K可不提升或少许衰减 ,3K和6K适当提升,12K、14K、16K可把16K提升到最大,它们三个可成一个30来度的坡。

reference:
http://hi.baidu.com/lwnykf/blog/item/f461f489d8e6c298a5c2726e.html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